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心得 -> 正文

孙健 刘辰: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日期:2024-04-15 阅读次数: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彰显了党始终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立场,能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实现民富国强的现代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点明物质生活的基础性作用。我们要不断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改善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一方面,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实现“量”与“质”的统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我国经济向高效率、重公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另一方面,要建构并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协同机制,扫除深层体制机制障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实现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引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社会风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凝结出的思想共识,发挥其引领作用能够激发全体人民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作更多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精神文化高地,涵养并增强人们的精神世界,持续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价值遵循。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教育。结合不同群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五史教育全面开展,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人民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培育家国情怀,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精神文化素质。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敢于批判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以主流价值观抵御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侵袭。

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筑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国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说,治理国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项制度。”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须筑牢制度保障。一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群众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权利。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权益,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前提。二要建立健全人民精神生活共享机制。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对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进行统一优化配置,保障全体人民公平享有精神文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过程中。企业结合时代需求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非营利组织则可以通过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实现社会和谐的现代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环境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第一,建设好物质空间环境。积极培育城市人文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建设文化广场、乡村戏台等主题空间。第二,加强对舆论环境的监督引导。首先,做好正面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风格宣传正面典型,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其次,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引导。及时澄清模糊认识,防止群众陷入认识误区。培养公众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邀请领域专家对热点进行分析解读,建立起科学认知。最后,提高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强化新时代中国网络法治建设,加速推进网络立法,持续强化网络执法,深入开展网络司法,大力净化网络环境,改善舆论生态,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舆论氛围。

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动着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孙健,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学术教授;作者刘辰,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