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入调查研究,强化忧患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调研工作务求“深、实、细、准、效”。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电信学院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办好学科专业”为问题导向,一是调研现状找问题,二是调研需求寻方向,三是调研方法谋实招。通过调研认清差距、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召开系部座谈会5次,专题工作交流会7次,访问政府部门和校外单位22次,班子开展专题研究4次。
通过深入调研,一方面全院教师充分认识到学院十年发展从“0”到“1”艰苦创业所取得的成绩,获批2个国家一流专业,2个省一流专业,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获批2个省级科研平台,获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信息与通信工程成为山东省高校学科梯队扶持储备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全省高校中长期处于前三位,特别是集成电路研究成果在省属高校优势明显。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摸清家底,学院认清了对标国家和学校一流学科,在资源竞争力上的差距日益增大这一残酷现实,认清了“缺资源、缺人才、缺平台”,科研“面广而不特”、教学“量大而不强”等突出问题。深入调研使“学科边缘化”的忧患意识和“不等、不靠、不要”的主动意识深入人心。基于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基础学科发展需求的调研,学院在聚焦“物理博士点求突破”和“集成电路产教融合成特色”两个重点任务上统一了思想,在学科资源分配、岗位聘任、高层次人才考核、绩效工资奖励等工作原则中凝聚了高度共识,全院上下充满了“拼学科、干专业”的凝聚力。
二、秉持先进办学理念,在竞争夹缝中求发展
有好理念,才能办出好大学。全人教育、市场化、高精尖等先进办学理念是我们在高水平大学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法宝。
一是通过品牌化课程思政、“e+”引航工程、新生励志计划等形式践行全人教育理念。传思政之道,授专长之业,育新时代之才,形成电子信息“通专融合”的科大教育范式。获批学校课程思政示范学院,专项建设2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229个典型案例以及“电子信息”、“大学物理”两个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出版课程思政案例集1部,获批省课程思政项目1项。2022年学生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93项,省级奖286项,获评山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
二是将市场化理念时刻融入专业和学科建设。对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的需求快速反应,迅速开展集成电路专业和学科的全面建设。讲求投入产出、效率效应和平台思维。利用国内集成电路生态体系建设契机,通过社会服务、研究生联合培养、企业虚拟班、共建课程实验室、认证培训服务等形式积极争取外部资源。通过参与制定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规划、受聘西海岸“芯屏”产业链咨询顾问等方式,向行业主管部门发出科大声音。通过“一企一策”实践产教融合,对顶尖企业重付出,争取进入行业核心圈;对龙头企业重回报,获得更多发展要素;对初创企业重前景,通过雪中送炭谋求共同成长。
三是以高精尖理念作为学院发展的根本目标。坚持建设双高有所为、服务地方有所为,非特色的不为,不能形成优势的不为,逐渐形成了“学科融合、专研通教” 的发展特色。以“专”为深度,抓住芯片国产替代窗口期,通过服务传统行业的专用芯片需求抢占发展空间,与双一流高校开展错位竞争,在水电计量芯片、轮胎传感芯片等细分领域争第一;以“通”为广度,通过“集成电路通识教育”为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大量基础岗位培养所需的多学科人才,助力规模企业实现人才本地化,打造区域集成电路工程师培养的黄埔军校。
三、落实学科新内涵,敢于挑战建新功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基础研究内涵进行了新的概括,强调要坚持应用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为基础学科发展指明了新方向。4月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也明确地方高校的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面向。
通过对基础学科新内涵的深刻理解,学院进一步强化了“基础学科应用面向,应用学科基础增强”的融合化发展思路。近两年,学院科研经费实现翻番,加入了首批平头哥RISC-V高校教育计划、龙芯“百芯计划”,在省内高校首次通过华为ICT学院认证,进入了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的“核心圈”。获批山东省智能计量与传感技术中心,参与了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省计量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省碳计量装备工程中心、青岛市智能轮胎传感创新中心建设,在区域电子信息行业立起了响当当的科大旗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院的物理学科从原来的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学校工科优势的赋能下,通过建设服务型基础学科,相继获批省一流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物理+物理应用”的特色日益显著,对学校工程学科的支撑服务作用明显增强。基础学科的快速发展,使电信人终于有了冲击博士点的勇气和实力。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通过主题教育,电信学院党委提高了站位,激发了干劲,更增强了干大事干难事的战斗力。面对严峻的竞争和艰巨的任务,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电信人有信心,更有能力,敢于挑战,更敢于胜利!
(作者陈达,系电信学院院长。)